查看原文
其他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 | 2021年春季书单

©Maud Kathleen Lewis




导语


今天,“持微火者·2021年女性文学好书榜”终于跟大家见面了。本次书单发布之际正好是春和景明之时,真希望朋友们喜欢这份来自三月的礼物。


很多年前读吴尔夫,谈到女性写作的意义,她说女性写作者们有如举火把者,她们照亮晦暗之地,引领读者看到那些不为人所知之处。“持微火者”这一意象如此让人难忘,以至于后来我将它用作了一本书的标题。我以为,以微火照亮晦暗之地,既是女性文学的价值,也是文学的意义本身,因此,在筹备“女性文学好书榜”时,我想到用“持微火者”作为logo,以强调它的审美向度。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致力于为读者发现和推荐国内公开出版的女性文学好书,鼓励和表彰那些文笔优美、卓有见地,深具想象力、理解力、表现力和社会情怀的女性创作者,关注我们时代的女性文学、女性生活和女性生存,也希望以此记录我们时代女性精神、女性气质的变迁。


与其它图书榜单不同,“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只关注女作家作品,分春、夏、秋、冬四季书单,每隔三个月发布一次。每季榜单推荐10本国内原创好书及10部国外翻译类好书。12月底,女性文学好书榜将发布年度10部国内原创好书及10部国外翻译类好书。这个榜主要关注作家新作而非旧作再版,但题材不限,——既包括女性小说、女性诗歌、女性非虚构作品及女性剧本,也包括女性人物传记或相关访谈。当然,它既关注成名作者的新作、豆瓣及社会媒体热议的作品,也青睐那些首次出版个人作品的新锐女作者,为她们鼓掌。


要特别强调品书团的构成,“持微火者”品书团主要由北京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组成(我也邀请了一位本科生参与),他们大多出生于95年前后,有博士生,也有硕士生,有文学创作与批评方向、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也有文学教育方向。这些年轻人有良好的文学教养,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有很多同学也是当下活跃的文学评论者。之所以聚集在一起,主要基于长期以来对当代文学/文化及女性文学/文化的热爱与关注。


至于书单评语,则是新锐书评人们仔细阅读三个月来文学现场出现的新作品后写下的,其中当然有赞扬,但也有坦率的建议和批评,——我想强调的是,这个排行榜虽然由我来召集,但书单的最终出台是我和年轻一代文学读者们以读书会形式反复讨论、斟酌的结果。某种意义上,这个好书榜代表了我和青年一代共同的文学审美和文学趣味。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书评人中有好几位男生。在对拟入选的书单进行讨论时,男生们的阅读和感受给了读书会很好的讨论方向和思路,这也意味着女性文学好书榜是开放的、富于沟通和建设意义的;女性好书榜所推荐的作品不只是针对女性读者,而是希望推荐给所有爱书人士。


最后想强调的是,“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目的在于使更多读者阅读女作家们的作品、倾听她们的声音,它不是为了强化性别差异,而是致力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他人。


一起等待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的盛大季节到来。 


张莉

2021年3月28日





持微火者·2021年女性文学好书榜春季书单


国内原创好书


01


《梁庄十年》梁鸿 著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1月版

“在村庄,一个女孩出嫁的那一刻,就被这个村庄放逐了。你失去了家,必须去另外一个村庄建设新家庭,而在那里,终其一生,你可能连名字都不能拥有,直接变成了‘××家的’‘××媳妇’。”

推荐人

谭家丽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梁庄十年》是梁鸿在写下《中国在梁庄》以及《出梁庄记》后对梁庄的又一次温情回望。如果把“房屋”、“芝麻粒儿大的命”、“土地”、“回乡”、“生死之谜”分别看作此书的五条骨架,那散落在书中各处的梁庄中个体生命的故事,则是它们的血肉。那些在滚滚时代洪流下、平凡到如同尘埃一般的个体生命,因为他们梁庄人的身份,他们的出生、成长、沉浮与死亡都被作者以平实、温情的笔触一一记录在书中。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看见了一部村庄的变迁史,也看见了个体生命那些隐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温柔、坚强与哀痛。
 “女孩子们就是一个‘芝麻粒儿那么大一个命’,撒哪儿是哪儿,地肥沃了,还行;地不行了,那你就完了。”梁庄女性的命运也是中国农村众多女性命运的一个缩影:出嫁前,她们是不受家里重视的女儿;出嫁后,她们是渐渐没有了名字和主体性的某某媳妇。流言、偏见、被家暴、被孤立是始终笼罩她们一生的阴霾。然而,那群走出梁庄,走向城市立足的女性深深撼动了我的心。她们呈现出了农村女性的另一种选择,让我看到了女性的力量,看到了中国农村女性更多的可能性。她们走向城市、寻求人生主动权的荆棘路则是我在阅读此书时的情感触动点。



02


《金枝》邵丽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1月版

“父亲的死成为我一辈子无法抵达的去处,但我也未必想抵达。即使我赶回去,甚至根本没离开,那又如何呢?真的见着了,只要他一息尚存,我们父女之间的关系永远就是那样,不会有什么煽情的告别。我不会抚摸他,或者拉住他的手。他亦是会躲避我,根本不会给我这样做的机会。我们很早很早的时候就习惯了漠视对方。能校正这一切的,只有死。”

推荐人

王佳蕊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回忆与现实、亲情与爱情、仇恨与爱恋,由父亲与“我”(周语同)之间的隔阂延伸到几代人之间的数十年的纠葛,《金枝》中不仅展示了历史背景下家族历史的变迁,更在其中窥探了人性与人情的复杂性。尤其是男性旁边,那些纠缠在婚姻里的女性群像,在被述说的历史中,作家给予了她们诉说内心世界的空间。
作家运用了大量笔墨,对穗子和母亲朱珠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穗子几十年间留守周家乡下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她将穗子作为一个乡村妇女的粗俗、对另一个女人最恶毒的诅咒和怨恨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同时,作家也以同情的笔触写出了造成穗子一生悲剧的动因,写出她经年累月的悲寂与落寞。
借由此,书中的女性都获得了作家在立体空间上的观照,成为极具丰富性的人物形象。她们就像是在暗黄色窗格中浅浅地蒙了一层灰尘的老照片,从她们的神情与笑靥下可以发现那些岁月中的故事。无论是女性群像塑造,抑或随着时代浮沉的个体与家族的命运,《金枝》中蕴藏的悲怆与温情、撕裂与放下之间的张力和微妙感觉,都足够动人。



03


《致新年快乐》须一瓜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1月版

“女人就像多肉植物,一碰就破;被照顾得好会非常漂亮,但没人爱护它,也能顽强生存。”

推荐人

吴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丰满的人物、幽默的语言、有起有落的故事情节使得须一瓜的新作《致新年快乐》无疑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在这部小说中,须一瓜承继了她以往作品中关注社会边缘人物的传统,一如既往地彰显了作为优秀小说家把握叙事节奏的能力。


在十四万字的篇幅中,须一瓜先用比较讨巧的手法分章简述主要人物成吉汗、猞猁、边不亮、双胞胎保安兄弟等人来到“新年快乐”的过程,接着用妙趣横生的笔法讲述了几个危险性层层递进的案件,又在“新年快乐”这群伪警察的气焰达到最大时猛然抓住他们的弱点,以猞猁这个最厉害、最深沉、最神秘的精神支柱的死亡将这群小人物由幻梦拉回现实,让小说达到高潮的同时也掀起了读者内心的波澜。她聚焦于小人物的理想主义与阴差阳错的命运,用源源不断的细节去充实人物的纹理,从而使得读者共情人物后心甘情愿地迈入作者创造的理想主义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与上一部广受大众喜爱的著作《太阳黑子》(《烈日灼心》)相比,须一瓜在新作中对女性人物的塑造明显倾注了更多的心血。《致新年快乐》里从小遭受侮辱但却成长为女战士的边不亮、世俗粗鲁但却善良乐观的厨娘阿四,都展现了她们作为女性坚韧、自立的力量,这也使得须一瓜小说中的两性色彩达到了一个难得的平衡。



04


《钦天监》西西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版

“可是父亲说,钦天监在皇帝的眼中,远比国子监重要,国家有什么大事,首先就得通知钦天监,而且要快。”

推荐人

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

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硕士班在读,民族出版社编辑


 推荐语 《钦天监》是已经八十岁的香港作家西西在右手已经无法工作后,用左手手写,历时五年完成的长篇小说。西西是一位对于内地读者来说较为小众的作家,但她却以对北京和清代历史的深入观察,写出了《钦天监》这样一部历史小说。


西西选择了非常细微的切入点——钦天监,通过康熙一朝在钦天监研究星象的主人公之口,描绘了一个云谲波诡、变幻丛生的时代。小说涉及了当时的东西文化交遇,上溯明朝历史,下追时代变革,是一部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作品。书中各章节间穿插了大量历史资料,比如圣旨、书信、文献,作为小说写作的补充。


西西对小说主人公的塑造也是非常巧妙的。一方面,他是一个历史洪流之中的普通人,在大部分篇章里,他是个孩子;另一方面,他又在距离权力咫尺之遥的钦天监工作——这是一个非常新鲜有趣的视角,使得西西对于大时代的书写有了举重若轻的感觉。


这本书以男性口吻书写,又是一部历史小说,乍读之下,我没有觉得是女性作家的作品。但主人公和妻子容儿情谊缱绻的对话,以及温柔的语调还是让我感觉到了女性作者的细腻。西西还在小说里掷地有声地写到,“女孩子不能上学读书就是不公平的”,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自己的女性立场。这让我觉得很受触动。


西西运用了积攒数十年笔力完成的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位香港作者笔下的钦天监,还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一位好的作家,特此推荐。



05


《家庭生活》姚鄂梅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1月版

“她真是这样想的,男人永远走在自己的轨道上,女人却常常被生育和家务拉下自己的道路,走进另一条路,或是两条路并行,疲惫不堪,姿势难看。”

推荐人

张天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提到“家庭生活”,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会是“爱”、“温馨”、“和谐”、“幸福”等具有美好寓意的词汇。这种认知来自我们从小接受的通识教育,也是我们理想中家庭生活应有的模样。但在姚鄂梅新近推出的中篇小说集《家庭生活》中,大多美好的词汇都变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取而代之的是濒临破碎的家庭,是千疮百孔的生活。


当情爱消逝,当厄运降临,当有关家庭的美好幻象被真实生活一一戳破,如何维持家庭的完整和正常运作?在这本书中,姚鄂梅击碎停留于人们脑海中的有关家庭生活的完美梦境,聚焦于家庭生活的丛林法则下成为家庭附庸的女性。四个故事中的四位女主人公都经历了来自家庭的重重打击,习以为常的忍辱负重让她们一点一点失去自我。


社会习惯以事业有成来肯定一位男性的价值,却很少正视女性对于家庭生活付出的努力和在此过程中丢失的自我。姚鄂梅将笔触深入我们身在其中却习焉不察的家庭生活,书写了当代家庭生活的真实困境和女性群体的生存境遇,以此表达对于生活的质询与思考。该书赋予了忙于家庭的女性被发现的机会,从而还原家庭中的两性关系以最真实的面目。



06


《慎余堂》李静睿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版

“你对我道,无论如何,我们都当种一棵自己的树,如今我早知时代滚滚而来,你我竭尽全力,也不过螳臂当车,但我总在这里挡着,打卤水,烧盐,种树,候你归来。你归来我这般做,你不归来,我也仍是这般做。”

推荐人

丁培铟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我本以为余立之会在风云万变的动荡时局中力挽狂澜,成为站在历史肩膀上的大人物,并借此来告诉读者们一种普适的价值观“你要努力奋斗,才能力挽狂澜”。但李静睿却一反常理,她选择让余立之随波逐流,让鲜活又美好的生命在乱世中经受一次又一次的毒打,让内心仅存的希望和信念一点又一点地被碾碎,最后彻底毁灭。这样的情节设定是我始料未及的。起初我以为她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观点。直到结尾,她才将主旨娓娓道来:“原来在任何时代,咱们都可以不管不顾,只种自己的一棵树去。”


独特的历史构思和超强的共情能力是她创作历史小说的一个闪光点。尽管这还不能称得上是一部整体水准较高的历史作品,比如没有特别好的完成人物性格转变的过程,这是比较遗憾的地方。但不得不承认,在宏大的家国主题面前,她却将焦点集中在个体的生存感受,尤其是对余立之内心矛盾的刻画,容易让我产生共情,成为我阅读的“泪点”。



07


《倒卷皮》桑格格 著新星出版社2021年4月版

“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一切并不一定会告诉她只是这一刻将心比心也许我也有想见而不能见的人别人也能这样帮我记住”

推荐人

孙莳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倒卷皮》是一本纯粹之书,它有关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而诗意的时刻。书中的世界不是一个女人眼里的世界,也不是一个诗人眼里的世界,除却任何身份,这是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一个天真澄明的孩子,一个时刻惊奇的孩子,一个拉着生活跳舞的孩子,一个在草地上追蝴蝶玩忘了时间的孩子——这个孩子天赋的感受力,使她笔下的世界呈现出别样的光泽来。
通过这些以散文方式写成的诗行,桑格格呈现出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我想不全出于她是自由写作者的缘故,她身上有种真正的舒展。不单是对生活的爱,是对生活发自内心的信任,是爱生活的同时不在意——“不在意”,意味着只经过,不占有,只欣赏,不用力。是不向生活讨要好处,是轻轻把生活捧在手心又敢于拂袖而去,因此生活也信任了她这不在意,主动把好送上门来,自由地滚落在她笔端,皮实起来,生动起来,“咯咯”地笑起来——就像是在叫她的名字。



08


《月间事》赵丽兰 著云南大学出版社 2020年12月版

“我要把大荒中的雨水、河流、娃娃,以及光,写成一本书。我要写出野兽一般的金黄。”

推荐人

霍安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豆瓣社区没有简介、当当链接没有图片、各类渠道没有推广。《月间事》就这样出版了,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在黑夜里静悄悄地出现。但这部散文集所具备的光泽,绝不应被就此掩盖,因为它几乎能符合我们对一部好的散文集的所有想象。虽为散文,诗一样的语言,小说般的叙事,故事亦真亦幻,人物亦人亦鬼。


赵丽兰的文字有妖气,这是一种在散文家身上极为罕见的品质。她的《月间事》从《山海经》而来,从《聊斋志异》而来,从民间戏曲而来。一个遥远边陲的村庄,那些切切实实曾经降临在人们身上的天灾人祸,被作者以一种极有质感的语言娓娓道来。仿佛月下的精灵趁夜色溜进窗棂,为我们讲述那些远方未曾谋面的故事。


“我要把大荒中的雨水、河流、娃娃,以及光,写成一本书。”


“我要写出野兽一般的金黄。”


《月间事》就是这样一本书,一本有着“野兽一般的金黄”的书。在这里有霍乱中光着屁股抬棺材的女人们、被大火烧伤却只乞求一条短裤的少女、大河里飘来的婴儿、会说话的亡灵、和“我”一起看月亮的猪、藏在裹脚布里的白色跳蚤、吸血的蝙蝠……这是散文,还是玄幻小说?


都是,也都不是。这就是《月间事》。



09


《晚婚》辽京 著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1月版

“三十岁之后,她觉得时间陡然加快了,一切尚未开始,就开始觉得要赶不及,赶不及了。杨浩来得不早不晚,命中注定,应该是他,只能是他。”

推荐人

马亿

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硕士班在读 


 推荐语 《晚婚》中的黄婉丝绝不是一个讨喜的角色,她过于理性,在面对男友或原生家庭时所表现出来的赤裸的自私让人不适。但也正是作者对黄婉丝有些“用力过猛”的深入剖析,让漂泊于都市的我们产生共情。
工作中,黄婉丝被同事(老板的亲戚)性骚扰,作为人力资源经理帮公司“结构优化”,最后连自己也被“优化”裁员;原生家庭中,父亲是赌棍,上高中的妹妹早孕,她是全家实际依附的顶梁柱。幸运的是,她遇到了“此生最爱也最幸运的男人”杨浩。她觉得杨浩是爱她的,但她又无法肯定杨浩母亲的子宫癌在他急于求婚举办婚礼的一系列操作中占据多大的比例,她想做那个“只听正确的、标准的、好听的话,不要做判断,不要选择,只给她一条路,允许她闭着眼睛走到底,永远也别让她提问或者回答”的人。
从某种程度上,黄婉丝的闺蜜凌青就是她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形象。凌青独立,绝不依附男人,发现男友出轨后坚决分手,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寄情于潜水。直至后来,一向胆小的黄婉丝也爱上潜水。这绝不仅仅是凌青的影响,在她的生命里,似乎有一种东西在觉醒,生活的实在和内心的虚无,让她也像凌青一样,偶尔想要逃离,而潜水就是一种逃离人群的途径。凌青因潜水而死亡,她爱上潜水,这跟当年凌青先于她选择跳槽到民企,也形成一种暗暗的呼应。
漂泊在都市里的年轻人,都能在黄婉丝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不管是男是女。



10


《亲爱的安娜》卢然 著东方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如果末日真的存在,就把这一切都吞噬吧。我只想穿上我的红舞鞋。与你共舞,直到这个世界终结。”

推荐人

霍安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这是一本在阅读时会引起强烈痛感的小说。一个作者一辈子只能写一部这样的小说,因为只有自己的“心头血”才能够赋予这样一部小说灵魂。女性的身体从来不仅仅属于自己,当她们想要试图夺回对其的主导权时,往往又陷入了与另一个“魔鬼”的交易。小说的主人公陶芷衡就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当生活的尺度被体重秤上的刻度所取代,事情开始失控。陶芷衡并没有通过控制体重进而掌控自己的人生,反而患上了严重的进食障碍。从患病到治愈,安娜是唯一一个永远不会抛弃陶芷衡的人,因为安娜就是陶芷衡自己。是那个生发于陶芷衡内心,并与之达成身体交易的“魔鬼”。在陶芷衡写给安娜的一封封信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迷失的灵魂在不断的追问、控诉、倾诉。也在最后陶芷衡与安娜的告别信中,看到了这个女孩的自我救赎。


阅读《亲爱的安娜》有时并不是令人愉快的,我们仿佛看到因暴瘦而形容枯槁的那个女孩就坐在我们对面,一遍又一遍地扒开自己的伤口让我们看,不断地倾诉她的迷茫和痛苦。但对于有相同困惑的读者来说,这痛苦也是一剂启发的良药。毕竟在这个时代,外貌焦虑和身材歧视无处不在,我们谁也无法置身事外。




○国外翻译类好书○


01


《成为波伏娃》【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著刘海平 译中信出版社2021年3月版

“所有的行动都有失败的可能,而有些失败只是在事后才显现出来。时间在流逝,梦想在变化,而自我总是遥不可及。‘波伏瓦成为波伏瓦’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极其多样化的。但如果我们能从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生活中学到什么的话,那就是:没有人孤独地成为她自己。”

推荐人

吴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西蒙娜·德·波伏瓦,这个于20世纪如雷贯耳的人物,她到底是谁?她是女性主义圣经《第二性》的作者,也是女权主义理想的符号;是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让·保罗·萨特纠缠一生的名字,更是一个独立且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本书是作者凯特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书写而成,尽可能为我们还原了波伏瓦的成长过程、情感经历以及她与萨特互相依赖、互相成就的关系。


在《成为波伏瓦》中,我们看到了身为女性的无奈和不公。即使璀璨耀眼如波伏瓦,“女性主义者”和“萨特的恋人”仍是她身上最主要的标签,人们固执己见地用“女性主义”去遮蔽波伏瓦在其他领域所获得的傲人成就,就连波伏娃本人似乎也并不排斥;当面对她与萨特的关系时,又依靠惯性将她定义成陪衬者,忽略了她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论建构所做出的贡献;更令人费解的是,人们还要认为萨特作为风流才子的情感丰富程度也必定大于波伏瓦。本书的出现恰恰打破了这些固有的认知,同时也向我们展现出,在女性的价值还并未能被社会所广泛认可的时代,聪慧剔透如波伏瓦,也需要在偏见的泥潭里苦苦挣扎再试图反击。


正如波伏瓦自己所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而在《成为波伏瓦》中,她的至理名言再一次得到了充分论证:无论是作为女人,还是作为波伏瓦个体,都并非是天生的,也是后天成为的。



02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德】娜塔莎·沃丁【德】祁沁雯 译新星出版社2021年4月版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推荐人

杨毅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人类对历史的记忆从来就不是均衡而是有所取舍的。记忆的同时也意味着相当程度的遗忘。相对于集中营的幸存者写成的众多文学作品,靠劳动躲过了灭绝屠杀的非犹太裔东方劳工却始终沉默。娜塔莎·沃丁的非虚构作品《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所要讲述和寻找的,就是这段不为人知的东方劳工的历史命运。


对于叙述者而言,母亲从乌克兰被强制派遣到德国的经历几乎是一片空白。她所要做的乃是不断搜寻并找回母亲乃至上千万东方劳工被历史湮没的事实真相。通过作者对线索不断地拼接整理,一个家族的历史命运逐渐浮出水面,折射的乃是整个20世纪苏俄和纳粹德国中的,被战争、饥饿、恐惧所支配的人们的生存现实。尽管作者叙述了“二战”期间德国劳动营里强制劳工的苦难命运,但相对克制的叙述风格和译者清晰晓畅的语言都为本书的文学性增色不少。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没有苦难与拯救的历史进步论,也没有英雄式的反抗,而是呈现作为普通人的个体生命在时代历史中的命运,他们渺小又伟大,脆弱又坚韧,却也足够值得书写和记忆。



03


《随遇而安》【美】安妮·普鲁 著裘因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有些活着,有些死了,事情就是这样。”

推荐人

马亿

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硕士班在读 


 推荐语 《随遇而安》是安妮·普鲁继《断背山》和《恶土》之后,“怀俄明故事”的第三部。翻译家裘因以精妙译笔再现了安妮·普鲁所描绘的怀俄明地区为生存而努力的“普通人”的生活。
在怀俄明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们和狼群、奶牛、野马、风沙一起,过着原始而简单的生活,他们沉默而孤独,把自身当做庞大自然链条中的一个小环节,但是无形之中,无可阻挡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在侵蚀着他们原本的生活。丈夫背井离乡独留怀孕的妻子,在他被解雇返乡途中又被困暴风雪,最后与护送他的工友一起冻死在路边的小木屋。他至死都不知道,年轻的妻子已经同还没脱离胎衣的婴儿一起死去。
除了纯粹的现实背景之外,安妮·普鲁还借助传说神话,将地狱之主魔王作为故事主角。魔王试图将地狱进行改造,打造了一个他心目中完美的领地。地狱里住满了烟草说客、公司高管、电影制片商、婚姻骗子、吸毒者、牧场主,还有税务局的工作人员,魔王改造的目的就是要让地狱里的人更痛苦。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却折射出现代工业发展中某种残忍的“真相”。
庞大的自然与易碎的人,奔涌的时代与站在原地的人生,安妮·普鲁用文字揭示了生活在这片荒凉土地上人们的种种命运。



04


《糜骨之壤》【波】奥尔加·托卡尔 著何娟 孙伟峰 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1月版

“宇宙中有一个地方,还没有毁灭,那里的世界还没有颠倒,伊甸园仍然存在。”

推荐人

易彦妮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


 推荐语 在这本书中,托卡尔丘克以幽居波兰边境小镇的年迈妇女雅尼娜第一人称视角,藉由威廉·布莱克的诗句、精微奥秘的占星术与万物有灵论等充斥着神秘色彩的阐释视野,戳穿了令人毛骨悚然的连环死亡案件的真相——这是一次来自长期遭受人类虐杀的动物群体的蓄意复仇。
在年迈妇女颤巍而激愤的叙事腔调中,广袤浩渺的边境风光、被粗暴枪杀的爱犬“小姑娘们”的幻影、黯然凝视的亡人幽灵以死生混沌的状态不断闪现。译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托卡尔丘克的个人风格:“精深的写实与瞬间的虚幻”,舒缓而安详诡异连环死亡事件本身的深沉快意——普瓦斯科维什小镇性别对立的表象,实则影射着事关人类生态道德谱系的正义之争。
这是一场毫无话语权的年迈女性与长期遭受暴力屠戮的动物群体在秘密守望中的“共谋”。为终结“一切都围绕人转”的道德堕落困境,垂暮老矣的“疯癫”女性宁愿焚身自毁也要在看似冠冕堂皇的血腥现实前泼洒一片斑驳墨迹的疯狂,试图借此重铸一种关于公正、道德、平等的全新生态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由此,这本披着悬疑外衣的小说实则书写、践行了激进却葆有温情的生态女性主义。



05


《明智的孩子》【英】安吉拉·卡特 著严韵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版

 “喜剧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悲剧。”

推荐人

吴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热烈、欢快、如舞步般的小说节奏,自由、张扬、恣意面对世界的人生态度,是这部小说的迷人之处。作者卡特和译者严韵用简明的语言、轻松的语调为我们讲述了家族中那些缤纷灿烂的女性故事。
安吉拉·卡特在小说中将“双重性”使用得登峰造极,双胞胎基因的设定,私生子与婚生子的人物对应关系,父亲和女儿的情史照应,戏剧与现实、悲剧与喜剧的交融……它们都给这部作品增添了趣味性和文学性。同时,她用调侃的、轻盈的语言极大程度地将人物的悲剧色彩和不道德色彩弱化,使得人物并不会陷入哀哀凄凄、自怨自艾以及无休止的叹惋中。小说的姐妹花主人公欠思姐妹作为私生女自幼丧母,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父亲承认,在社会底层摸滚打爬追寻舞台梦,与幸运本身沾不得半点关系,但是她们的人生就像是永远不会停止的舞步,洋溢着生命原初的动力,在磨难之后以一种更加欢快、疯狂的态度去面对作品中的世界,畅所欲言、随心所欲。而小说在引导主人公的同时,也在告诉读者们:无论是出生、恋爱、分手、怀孕、还是疯狂的性生活或表演,甚至于死亡,也许都不应该阻止我们追求那永远纯粹的欢愉。


如果说余华的《活着》让我们明白“活着就是为了活着”,那么《明智的孩子》也在借助将近一个世纪的女性遭遇向我们宣告:无论是戏剧还是生活,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在唱歌跳舞中享受当下的快乐,便是生活的意义。



06


《力量》
【英】娜奥米·阿尔德曼 著袁田 译东方出版社2021年1月版

“你们被教导说要轻视你们的一切,要渴望成为男人。但你们一直被教导的都是谎言。”

推荐人

易彦妮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


 推荐语 本书利用“元小说”的嵌套模式,以男女作家间极富性别讽刺意味的通信展开了对“女孩世代”渊源的相关叙述。这是一场关于自由女性主义的恶托邦书写:曾处于弱势状态的女性群体在逐渐唤醒身体内部强悍力量之后,于熊熊怒火中逐渐踏上建立新宗教、女性共和国并进而企图改变全球权力等级结构的“觉醒之路”。


讽刺之处在于,这种“觉醒”恰是另一种改头换面的性别压迫——在一个充斥着强暴、虐杀、贩毒、犯罪、物化男性等暴力浪潮的以女性为尊的世代,藉由曾被养父性侵的教母夏娃、美国女政客玛戈、伦敦犯罪家族的女儿洛西以及感官敏锐的男记者通德的多重视角,作者凝视着性别议题背后操纵一切的权力,揭示了“性别就是一个空壳骗局”的残酷真相:力量微薄的性别群体将永远面临被压抑、被侵犯、被无视乃至被物化命运的恶毒诅咒。


然而,解咒的力量仍源自人类两性本身。当陷落于蛮野山区的男记者通德和被黑帮父兄背叛的洛西在一片文明废墟上互相依靠、迸发出跨越性别偏见的微弱人文火花之时,这一战地结缘的眷偶成为娜奥米·阿尔德曼笔下昭示着“微弱的弥赛亚力量”的性别寓言:新世代的亚当、夏娃应当告别两败俱伤的性别战争时代,于迷雾渐散的辽阔世界中携手寻找明日方舟。而在性别意识逐渐崛起的大陆学界,译者的引介颇具深意地指向了对一个关键问题的思考:时值今日,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女性主义视野?



07


《喀耳刻》【美】马德琳·米勒 著姜小瑁 译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1月版

“我拥有不该有的欲望、叛逆和力量。我拥有会引雷霆上身的一切。我也会劈开这一切!”

推荐人

霍安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喀耳刻,并非每一位熟悉希腊神话的读者都能记住她的名字。在英雄神明林立的希腊神话里,她只是英雄奥德修斯成长的“点缀”,一处被路过的“风景”。作家马德琳·米勒注意到了这处并不引人注目的“风景”,由此写出了那个隐藏在传统父权叙事之下,“阁楼上的疯女人”的故事。


作为太阳神和一个宁芙(次等女神)的女儿,喀耳刻也是一个宁芙。一个空有不死之身,却连点亮一簇火苗的神力都没有的神,一个甚至可能会被凡人强暴也无法反抗的神。受刑的普罗米修斯点燃了喀耳刻掩藏于心中的叛逆火种。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了与神力相抗衡的力量——巫术。从此,喀耳刻开始了她叛逆与反抗的一生。


无论是从艺术性还是女性精神的角度,这都能称得上是一部好作品。略显遗憾的是,作为一个对女性主义文论比较熟悉的读者,我常常会在书中看到较为明显的理论的影子,理论的规整有时会破坏我们欣赏艺术时的美感体验。不过,对于女性主义文论不太熟悉的读者则没有这种顾虑。


值得一提的是,译者姜小瑁也并没有辜负《喀耳刻》作为好作品的本质,这位年轻译者的翻译并没有那种为我们所厌恶的“翻译腔”,不会让中国的读者有阅读外国文学时的隔膜感。



08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肖海生 等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2月版

“我意识到女性写作的声音在不断增强,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我必须继续,必须再多做一点,如果可能的话,再往前多跑一点点。不然的话,我就同时辜负了过去和未来,辜负了当初那些绝对尽了全力、做出过巨大牺牲的女性。”

推荐人

王禄可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以一种访谈的形式重新审视了女性与写作的问题。在这种有问有答的形式中,这些世界闻名的女作家们,有时是在认真地回复关于创作的哲思,讲述创作中的习惯,有时只是交流与他人的交往,日常生活的趣事,但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女作家”这个群体内部蕴藏的多元可能。
她们的回答虽夹杂口语,但或生动、或文雅、或铿锵的叙述本身就具有其丰满的文学性。这些访谈并不刻意做出性别层面的预设,但是女作家自觉的创作意识与性别观念让她们的回答自信有力,少有躲闪、回避之态,她们的主体人格已然是成熟的。透过她们的声音,我们发现“女性”之于她们早已不是一种指认、不是一种描述,她们自如地穿梭在生活的杂音之中,“女性”成为她们清晰的认知、独特的智慧和握在掌心的力量。
十分有趣的是,这些女作家的访谈散布在近半个世纪的时空之中,从哲思、创作,到媒介、科技,再到生活态度,都体现出女性思考与女性姿态如何在时移世异中有所嬗变又有所坚守。在形式上,倘若说女作家的创作是一种文学自觉意义上的符号表达,那么访谈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建制,构成了女作家发声的新渠道,使我们在口述的、富有现场感的声音中发现女性作家的新样貌;在语言上,整本书由群体译者翻译而成,保留了访谈的自然状态,又传达出她们具有辨识度的诗意。



09


《我本不该成为母亲》【加】阿什莉·奥德兰 著李雅欣 译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1月版

“我们最终结出的果,都来自前人种下的因。我们就这样代代生长,而我就是来自母亲的花园。”

推荐人

张天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在这本书中,女主人公布莱丝以独白的形式回忆了自己在成为一个母亲后遭遇的种种痛苦,妊娠过程中出现的身体上的疼痛以及工作与育儿的难以平衡让她看到母亲们心知肚明却又往往避之不谈的另外一面。
生性残暴的女儿让她的人生落入黑暗,并对自己的母亲角色充满内疚和绝望。结合家族三代母女的情感隔阂与命运遭际,阿什莉·奥德兰在对“丧偶式育儿”的控诉中,重新审视了我们称之为“母爱”的话语体系。译者高超的翻译水准使译本的语言流畅自然、便于理解。英文原版的书名为与情节相关又暗含深意的“The Push(推)”,中译本将题目更改为“我本不该成为母亲”,迎合了当代年轻育龄女性有关生育的内心焦虑,这或许也是该书在中国市场畅销并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的今天,《我本不该成为母亲》从母亲的视角讲述了母女间的相互厌恶,并且能够引起新一代女性对于生育恐惧的共鸣。



10


《给贤南哥的信》【韩】赵南柱 等 著简郁璇 译花城出版社2021年3月版

“身为未知的存在,被丢到未知世界的我,暗自笃定地对自己说:‘这份情感是真实的,是专属于我的,原原本本的真实。’……孩子的心跳声,仿佛是朝我们全力奔驰而来的小宇宙飞船发出的声响。”

推荐人

王禄可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在这部由七个故事组成的小说集中,编者通过七位当下活跃在韩国文坛的青年作家的小说表达着多元的女性声音。这其实给了我们国内的写作一个非常新鲜的启示:女性有各种各样发声的可能。她们既可以通过娓娓道来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同样可以通过幻想与超现实、通过颠覆神话、通过黑色悬疑、通过科幻等类型文学的方式来凝聚属于女性的力量。
其中,《致贤南哥》以书信自叙的方式讲述女性发觉自己被男友精神控制的故事,温婉、怀疑、悔恨、癫狂的情绪融汇其间,又颇有秩序,无间断之感;《你的和平》表面描写弟媳见婆婆的故事,实则描写长女与母亲的对峙与试探,微妙地展现出“女性”在伦理角色中的复杂与交叠;《火星的孩子》以具有温情的科幻色彩,讲述了一个被送到火星的孕妇重新思考“孕育”这一命题的故事。
在“我们的故事”与“她们的故事”的不同标签下,这部小说集呈现的分裂感恰恰在启发我们:女性文学其实大有所为,她们不仅应该在故事里“发现自身”,更可以“与日常生活明显拉开一段距离”:她们可以指认、默哀自己的苦难,可以拿起战斗的旗帜,同时她们更有权利、有空间、有自由在空旷的时空与幻想里肆意起舞。
由于韩国与中国在家庭、两性关系等方面存在着相似的现状,这本小说想必也易于引发中国读者的共情。这些韩国女作家虽然在写作技法上与中国出色的女作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戏剧化生活场景的处理、瞬时心理的细腻刻画、类型文本的创意融合、社会热点的问题发掘是她们的优长。译者的翻译流畅自然,细微处别有蕴藉。



■ ■ ■


书评人


丁培铟

马亿

王佳蕊

王禄可

孙莳麦

杨毅

吴旦

张天宇

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

易彦妮

谭家丽

霍安琪

(从左至右 按姓氏笔画排列)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姐妹镜像》《持微火者》《远行人必有故事》等。主编《2019年中国女性文学选》《2019年短篇小说20家》《2019年中国散文20家》。2021年3月,音频课《张莉的女性文学课》在精雕细课平台上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